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科研伉俪那些伟大而浪漫的故事教授夫妻捐
TUhjnbcbe - 2021/11/18 16:04:00

来源

新华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梨视频报道、医学界

编辑

学术君

七夕这个特别的日子,又是被科研伉俪伟大又浪漫的故事感动的一天:如果你走进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标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门口玻璃罩中伫立着的两具人体骨架。这两位遗体捐赠者,便是著名的医学夫妻教授——李秉权和胡素秋。他们分别于年与年捐献遗体,终于在年9月,生前恩爱的夫妻二人骨架可以并肩而立在此,两位老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永远相伴,延续着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李秉权教授和胡素秋教授李秉权教授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我国神经外科领*人物。他创造了大量“第一”:首次施行“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让患癫痫11年并左侧偏瘫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参加工作;合作施行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脑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双头畸形人寄生性小头切除;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使死亡率大大低于二战以来世界各国战场的治疗水平,获中国人民解放*一等*功等。胡素秋是云南妇产科专家,在医院工作期间,她采用10余项医疗技术,开展近20种不同类型的手术。当时,妇产科教学缺少相关教材,胡素秋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总结起来,编写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讲稿。对于来妇产科实习的年轻医生,胡素秋手把手带他们接生,给婴儿洗澡穿衣,静脉输液等。年4月退休后,她一直坚持门诊,直至85岁高龄。李秉权教授和胡素秋教授合影身为医生,他们深知医学标本的可贵。大学时代,李秉权曾和同学顶着日*战机的轰炸,去乱坟岗找无名尸骨做标本。年3月,李秉权逝世,享年83岁。他的遗愿是:“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按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年12月21日,胡素秋离世,按照她的遗愿,遗体捐献给母校为医学服务。

年9月25日,李秉权和胡素秋“重逢”了。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入口处。其身后是“献身医学、敬畏生命”8个红字。“中国新闻社”报道,两位老人的大女婿林文俏看到二老再次并肩站立,落下眼泪:“感觉他们‘重生’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延续他们的爱情,也回到他们热爱的讲台,世世代代向学生传授人体骨架奥秘。”七旬院士驰援武汉院士丈夫手术刀改厨刀做践行饭年的一场疫情,使得全国人民经历了多月“封城”的日子,人心惶惶之时,是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白衣英雄,披荆斩棘英勇驰援疫情重灾区,换来了如今安康的生活。当时,驰援武汉已近两个月未归家的李兰娟院士,也在3月31日结束了在武汉的工作,返回杭州。当李兰娟走下飞机的舷梯,被欢迎的人群热烈地簇拥时,早已等候多时的丈夫郑树森院士打着伞穿过人海,走到妻子面前,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郑树森院士来迎接妻子凯旋李兰娟院士是中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她曾带领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在年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而郑树森院士也是我国多器官移植领域的领*性人物,他将先进的技术辐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长足发展。年除夕夜,李兰娟院士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前夕,一向低调的她秀了一次恩爱。她拍下丈夫在厨房做饭的忙碌背影,罕见地发在朋友圈。“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郑树森亲自下厨为妻子去武汉抗疫践行图源:钱江晚报其实,这已是郑树森院士第三次送妻子上抗疫前线。“非典”那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率先在全省拉响警报,由于判断准确,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让一场稍有疏忽或怠慢便可能导致大规模扩散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为浙江省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感染的“非典奇迹”。17年后,当妻子再一次主动请缨出征武汉时,郑树森仍然支持了妻子的决定。郑树森院士与李兰娟院士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正赶上父亲再一次深染恶疾,李兰娟怕丈夫牵挂和担心,瞒着他,偷偷跑回老家,亲自为公公诊治病情,悉心照顾一周后,直到公公彻底康愈,李兰娟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深恩于他,亦是厚馈自己。他们从涓滴成海的绵绵爱意中,汲取生命馨若甜醴的芬芳。夜里无论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那条归家的路,无数个夜晚的星辰,有幸聆听他们的喁喁私语。院士夫妻携手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浙江大学校友圈,至今还流传着数学系神仙眷侣——谷超豪院士和胡和生院士的爱情佳话。结婚48年,谷超豪依然清晰记得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那是年,我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她说苏步青先生给了她一篇论文,有些地方没弄清楚,想让我帮她看一看。我说:好啊,论文呢?她说论文在宿舍里。她的宿舍离我办公室有10多分钟路程。当时已经是秋天,但天气依然很热,她气喘吁吁地跑去拿回来,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很不错,对学问肯钻研。我们共同讨论了一下,她就把论文的内容都弄清楚了。这是我们共同讨论数学的开始,她对我也有了一个好的印象。”数学成就了谷超豪的爱情之梦。而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谷超豪在旁边笑盈盈地说:同样研究了一辈子数学,书画世家出身的胡和生就是在乎色彩的搭配,样式的和谐。“每次我出席重要活动,胡和生都要关心一下我的‘行头’。只要经她的手这么一弄,倒也总是蛮精神的。”谷超豪、胡和生的结婚照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女人,但胡和生“推翻”了这个定理:不仅在生活上与丈夫相濡以沫,更在事业上携手共进——她是中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更成为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讲台的中国女性。年6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这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问题。让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拿出了两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使杨振宁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邀请他们赴美研究。日常生活中,谷超豪、胡和生倾向于做减法:每天6点30分起床,烧些泡饭、煮个鸡蛋。8点准时开始工作。晚上则是阅读研究生的论文,几十年如一日。平时,两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到合作时,默契带来的高效率往往事半功倍。从相恋到相守,50多年的感情积淀,如同夫妇俩做过的问题、解过的方程一样不可丈量。谷超豪形容:“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希望这些科研伉俪伟大又浪漫的故事,让你收获对人生、学业及爱情的一丝感悟~

本文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梨视频报道、医学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外籍副教授拒绝服从防疫规定,还发表不当言论

苏炳添招研究生了!上课画面曝光,网友:千万不要逃课……

官宣!高校异地校区,没了!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研伉俪那些伟大而浪漫的故事教授夫妻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