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大样,记录下几条新闻标题的出炉过程,今天说一说。
今天,北京晚报13版国际新闻头条报道说:进入岁末购物季,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一场疯狂的“零元购”风潮席卷美国多地。所谓“零元购”,专指不法分子聚众“快闪”式哄抢、砸抢。自11月以来,“快闪”式哄抢、砸抢在美国多地发生。上周,至少18人闯入高档连锁百货商店诺德斯特龙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一家店,洗劫价值数以千计美元的商品。当地多家珠宝店、奢侈品店也遭哄抢。对此向来豪横的美国警察往往无能为力,这也暴露美国司法体系漏洞。
起初,小编做的标题是:
引题——岁末购物季不法分子聚众“快闪”式哄抢商店
主题:美国为何频现“零元购”。
这样做题也没什么问题,但总感觉欠缺一点鲜明的态度,力道上差了一点。
哪里会有不要钱的商店?新闻中也明确解释了所谓“零元购”,是指不法分子聚众“快闪”式哄抢、砸抢。“零元购”不就是明抢吗?!后来,经磋商,这条新闻的标题改成了:
引题:岁末购物季频现疯狂“零元购”
主题:美国多家商店遭“快闪”式哄抢
主题突出了多家店铺遭哄抢的事实,更加突出了新闻性。
另外,小编在把新闻拆解得也很清晰,先讲新闻事实,之后是新闻分析,从四个方面解读“零元购”为何在美国高发。
今天多家报纸报道了一条令人痛惜的消息——11月29日,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方明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我们都是听着方明的声音长大的。对很多人来说,方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的播音声再熟悉不过。
先来看看各报用了怎么样的标题:
北京日报的标题客观陈述,中规中矩:著名播音员方明因病辞世
北京青年报的标题与日报相近: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逝世
南方都市报标题:“用声音记录时代的人”走了他曾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转播
晚报小编最初把方明因病辞世做到了引题里,主题突出的是“他曾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转播”。
这样做显然不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方明逝世,而不是“他曾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转播”。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表达新闻人物逝世,通常有两种上方式:一种是直接陈述“***逝世”、“***辞世”之类,体现稳重克制的风格;另一种是用“走了”“别离”之类的词语,对人物寄予一定的情感,陈述事实的同时表达痛惜、惋惜之情,偏重温情。
(对于名人、大家的去世,报纸还有更高级更见功力、更显个性的表达,以后再做专题分析)。
经过修改,最终的标题改成:
引题:著名播音员方明因病辞世
主题:那个熟悉的声音犹在耳畔
这样的改动使标题中带有了情感色彩,寄托和思念与不舍,读起来更温暖一些。
新闻标题除了准确外还应有味道,能够充分体现出文字的韵味和美感。
昨天,晚报有篇报道就有一定代表性。
从今年开始,每周一,北京晚报都会推出“京城探展”专栏,以两个整版并且是通版的形式报道在京举办的有特色的展览,重在挖掘展品、展陈过程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9日,晚报12、13版“京城探展”对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进行了重点报道。年11月,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上山遗址,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记者从一粒已炭化的米粒为切入点,讲述了距今约至年前,上山的先人是如何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为世界最早。
稿子写得很精彩,通俗易懂,故事性也很强。小编也很精心,除了版式编排方面很投入外,标题制作也下了一番功夫。最初的标题是:
引题:走进“远古中华第一村”
主题:从一粒稻米看万年上山
新闻中的核心元素在标题中都体现出来了。但小编并未就此止步。斟酌之后,感觉还是缺一点韵味,而且如果对“上山文化”一无所味,看到这样的标题可能会有点费解。
于是,对标题进行修改,改过的标题为:
引题:走进“远古中华第一村”品上山文化
主题:从一粒米溯上山万年“稻”路
考古干的就是溯源历史的活儿,因此,“溯”比“看”更准确。
另外,改后标题巧用了谐音,用“稻”路来指代考古发现上山先人从洞穴到旷野,迈出人类文明第一步,栽培水稻供养生计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
新闻标题制作,需要下功夫,除了新闻敏感之外,有时还需要凭直觉,这些只能依靠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