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面对面盛小云好的作品让曲艺生生不息
TUhjnbcbe - 2022/5/6 14:23:00

“一杯清茶品百味人生,一段故事携一缕书香。云粉们!大家好!‘小云说书’时间啦……”疫情期间,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每每如此与观众在抖音短视频、
  “俗不能低俗要通俗,雅不需高雅要文雅”“世间爱恨皆因缘,痴男怨女演悲欢。情深情浅难评说,时啼时笑为哪般?”这是盛小云代表作之一《啼笑因缘》新篇《“娜”事Xin说》的片头曲。《啼笑因缘》是苏州评弹中的经典曲目,在《啼笑因缘》的原作中,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与男主人公樊家树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情感关系;而新篇《“娜”事Xin说》则将戏剧性矛盾冲突,聚焦在了这场情感“恋战”中最深情、最痴迷、最纠结的何丽娜身上,通过当代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语言,进行了全“新”而用“心”的创演,将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表演得生动有趣,让观众们笑声不断,回味无穷。这一次的评弹创新市场反馈极佳。
  “努力去创作一些精品力作,这是我永远的一个追求”,盛小云说。评弹传承四百余年,老祖宗留下来的曲本构成评弹艺术的根基,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实在苏州各评弹团成立初期,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就对过去留下来的本子做过修改、整理。”盛小云回忆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评弹艺术复兴初期时评弹界的情况,“过去的老本子里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老土的、庸俗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如今的本子很多都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精心整理过的作品,比如《玉蜻蜓》《双珠凤》等经典书目,就做了很好的现代化审美改造,改造后演出非常受欢迎,成为了评弹界公认的经典之作。”在谈及如何正确看待、引导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时,盛小云的思路相当清晰,“一是要符合我们当代的审美,二是要符合我们当代的价值观,三是要引导青年欣赏曲艺。”过去“评弹”称为“说书”,叙事为主兼谈古论今,“这门曲艺雅俗共赏,上至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下至目不识丁的文盲皆可成为评弹艺术的粉丝。”从跟随父亲拼档演出到拜入蒋云仙门下,盛小云亲历着评弹界的点滴变迁。“评弹艺术本来就有说新唱新、传授知识、教化育人的功能。”盛小云笑着说,“现代人视野开阔,随着学历的提升,文化鉴赏力也相应提高,所以这对曲艺从业者来说,要博取他们的喜欢、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就更难了。”也正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如此变化,曲艺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固守着过去的“老本”是不行了,“对我们这些曲艺表演者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为和文化修养就格外重要。”在盛小云看来,评弹艺术要生生不息就必须抓住市场,不要将传统艺术看得高不可攀,“传统艺术不能高高在上而不接地气,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我认为曲艺艺术的发展方向就是要雅俗共赏,俗不能低俗要通俗,雅不需高雅,但要文雅。”
  “传统曲艺得几条腿走路,才能慢慢走出困境”
  采访中,盛小云颇为感慨地说,“我这些年常想起陈云同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评弹要就青年,不是拯救,而是要顺就。”陈云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忠实的评弹听众,他在杭州休养期间,常常去各书场听书,被评弹界亲切地尊称为“老听客”“老首长”,而如今评弹最重要的传承人培养基地苏州评弹学校正是在陈云的建议和关心下创立的。
  陈云曾说,“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由此亦可见他对于评弹创新的鼓励与殷切的期盼。年,盛小云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协委员,除了评弹表演和创作外,她也更多地
  “传统曲艺算是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中复兴了吗?”当记者这样提问时,盛小云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对于这样的现象,她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短视频、直播确实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过我们得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可不是我们曲艺大的发展方向,要振兴曲艺,单靠短视频是不可能的。”她相当坚定地表示。还有个问题令盛小云颇为忧心,“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些曲艺内容就是各种段子的拼接,或者是把别人原创的作品给随便接在一起,对原创者和原曲本来说伤害很大。”
  评弹是一门说唱艺术,讲究的是“说学弹唱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如何抖包袱,如何卖关子,是每一位表演者的当家功夫,有些短视频里随意的截取会把一个很好的包袱直接作废了,导致现场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盛小云认为宣传是讲究方法的,即便是要嫁接,也需要精心策划而非胡乱嫁接。
  盛小云并不反对对曲艺进行二次创新,她也并不是一位对短视频平台有着偏见的人,相反,她对于新媒体平台能起到的传播作用抱有相当程度的肯定和期望。这些年来,她也做了不少跨界融合的尝试。
  年,盛小云和摇滚乐队痛仰就来了个跨界融合,双方合作了《重临西湖》,评弹与摇滚的奇妙组合让不少网友直呼上头,盛小云对于《重临西湖》所取得的成绩也很满意,“《重临西湖》上架一周点击量就突破千万,而且受众群体大多是青年,如果只是评弹表演视频,肯定到不了这么多。”通过这些创新,让人们对评弹产生好印象,继而其中一小部分人能成为评弹拥趸,那就是非常大的收获了,“这些新形式是吸引观众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曲艺如今得几条腿走路,才能慢慢走出困境。在观众们被吸引后,就要看我们怎么用艺术精品去留住观众,让他们真正地爱上曲艺。”
  出身于评弹世家,和先生因戏结缘盛小云出身评弹世家。从12岁初次登台起,盛小云从未离开评弹的舞台,她的父亲陈瑞安是上海青浦人,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评弹演员,母亲盛玉影是浙江平湖人,也是一位评弹演员。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小小的盛小云对评弹有了浓厚兴趣。她与丈夫也因戏结缘,她的丈夫是一位忠实的评弹粉丝,打小跟着爷爷出入书场听评弹。如今丈夫是盛小云的头号粉丝,“我的演出,他基本都会到场观看。”
  “在苏州,听评弹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盛小云兴致盎然说起了苏州深度游的最佳攻略方式,“你要是有个苏州本地朋友做导游,肯定得请您上茶馆坐坐,来一杯碧螺春,听一曲评弹,那才真叫一个惬意——到了苏州不听评弹乃憾事也!”
  如今的苏州评弹早已走出了苏浙沪。年,苏州评弹团盛小云、金丽生等人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做了专场演出,为海外观众们带来了传统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和长篇弹词选回《武松·大郎做亲》;年,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也有盛小云的身影,她为观众们带来了评弹《啼笑因缘·遇凤》……“当然,本地市场还是最重要的啦。”盛小云说。
  现在盛小云的工作重心渐渐地从表演转向创作和教学。跟往年一样,今年也有很多孩子前来报名苏州评弹学校。盛小云作为学校副校长,对孩子们的发展相当自豪,“咱们的孩子就业上基本是不愁的。”盛小云还告诉了记者曲艺界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那就是曲艺开启了本科招生计划,“这个是我们曲艺界的一大喜事,是零的突破,咱们是迈出第一步了。”对此她难掩喜悦之情。
  当问到现如今评弹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时,她沉吟几分,缓缓说道:“这些年我也在努力更新培养方式,我特别希望能让课堂和书场结合起来。”评弹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生若只端坐课堂,日后要进市场并不易适应,盛小云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评弹的舞台和观众沟通非常密切,你这一场演出效果蛮好但换一场不灵了,可能不是你表演有什么差错,而是观众群不一样了。在演出中怎样调节表演节奏相当讲究,这在课堂上是没法学到的,只有身临其境了才能领会其中关窍。”
  现在,苏州评弹学校已经开启了校团联合,加强实践,让团内的演员去学校任教,也让学生进团参加演出,到书场实践,“学生培养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这样评弹的人才队伍才能越来越好。”
  

快问快答

J=记者S=盛小云

J:现在还常去书场演出吗?还是以教学为主了?

S:不是经常去,现在以教学带徒、创作为主。

J:在评弹之外,您有什么个人兴趣爱好?
  

S:看书学习、书法、文学等。
  

12岁第一次正式登台时感觉怎么样?
  

S:超级紧张。
  

J:什么时候改的名字,为何会决定用这个名字呢?
  

S:进入评弹学校改的名字,因为“盛小云”和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苏州话的读音是相同的,当时也是想蹭个热度。
  

J:您有没有格外偏爱的评弹曲目?
  

S:《王魁负桂英·情探》《啼笑因缘》《武松》《雷雨》等。 

J:家人从事什么行业?
  

S:父母是评弹演员,家人中爱好者居多。儿子在读研,专业是流行音乐创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视频剪辑

戴哲涵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面盛小云好的作品让曲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