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足不出社rdquo不完
TUhjnbcbe - 2022/5/29 17:09:00

3月31日入住报社的时候,这群“新民守社人”或许从未想过,这段特殊的经历会持续至今。一篇篇真切深情的编辑日志背后,是对于这张新闻纸的热爱,也是作为一名新闻人的坚守。让我们一起走进疫情封控下“编辑部的故事”。

4月1日

核酸阴

任湘怡

3月31日晚上,延安路高架灯火璀璨一如往昔。开车在其上的我,心里却有一丝沉重。从4月1日起,浦西也进入静止时间。城市慢下来,可报纸不能停。根据领导的安排,编辑部有几个同事将住在办公室坚持工作。我也踏上了“逆行”的道路。

晚上换了环境难以入睡的时候,我看起上海时刻的慢直播,镜头对着流光溢彩的延安路高架,整条高架空荡荡。再转到云蹦迪平台,满屏都是上海市民的留言,充满着上海人特有的乐观和倔强。

摄影部的同事通宵不眠,在街头拍下——

凌晨三点,海关大楼的大钟,时针停留在数字“3”。仿佛施了魔法,让这个欢乐喧闹的城市安静下来。

同一时刻,警察在设置隔离栏;救护车把病人送进急诊室;美团买菜前置蔬菜仓的小哥正在分拣蔬菜……

这些生动的画面让人拍案叫绝,领导要求头版和目击版予以充分展现。部门主任朱晓昆给头版提议了一个标题:安静的城市,忙碌的他们。

这里有静。这份静,是背景,是生病的城市需要休息;

这里有动。这份动,是战斗,是坚守的人在奋力打拼。

我脑中立刻转换成视觉记忆:静态的画面上,闪烁着动态的小图——好似一整幅水墨画,几滴色彩落入,水墨就灵动起来。于是我们以海关钟楼作为大底图,中部突出位置摆放分拣蔬菜的图片,呈现出动静呼应的感觉。送签字样的时候,裘总在标题旁画龙点睛地加上了“3:00”,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钱夫人编目击通版,她用2/3的篇幅浓墨重彩地体现了一动一静的对比,剩下的篇幅则记录了发生在这个特别日子的特别故事——寻找新住所的姑娘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落脚点。

故事的结局是暖心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月2日

抗原阴

刘珍华

家里的泰迪艾米开始吃生菜叶了。以前她对蔬菜叶是排斥的,这次竟然先是去阳台偷啃腊梅盆景新长出的嫩叶,被制止后,叼着女主人给的一片生菜叶,屁颠屁颠躲回笼子大嚼特嚼,那副腔调像极了她以前心满意足啃肉骨头的样子。

或许真是狗通人性,绿叶菜已是公认的奢侈品了。我改叫艾米为“吃奢侈品的狗”。

就几天之间,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改变了。

电脑拼版的“刚刚”很忧心独守家中的猫,后悔只给它放置了几天的猫粮,“万一它有事,我儿子怎么受得了?”

一向端庄大方的任首席也在暗暗担心家里,“我现在觉得家里的米存得少了!”“多少啊?”“只有40斤。”“不少啊!挺多的。”“可我们家里的人多,每天大概要吃两斤。”“哦……”边上的人都沉默了,都开始暗算起自家的存粮了。

最新听到的,是三楼电脑房的“樱子”半夜里竟有可能因为贫血而动弹不得。“当时在走廊里,好像失去了知觉”,后来挣扎着给同住的胡姐打电话才得救。胡姐后来和别人说,自己当时正失眠恍惚中,忽接听女伴求救电话,还以为是在做梦。

疫情之下,家家都有一堆事要牵肠挂肚。可回过头来,你会发现隔离期间办的报纸益发出彩。

你能看到,我们“头”身形虽娇小,但精气神十足,进入上午编辑时间后,开足马力,开编前会、分稿到版,上接最新指示,下传拼版指令,果然是爱喝咖啡能提劲!

你能看到,钱夫人晚上七八点还约戚大师“三楼相会”,挑灯夜战“抗疫新36计”版面。记者说,从来没有编辑晚上打来要照片的电话。

还有三办同志为大伙吃好睡好操碎了心,就连中饭都帮送到每人的拼版电脑前,每晚还为每人预约好小浴室使用时间。

最后要说下报社领导,本来我私下以为,可能会实行“云签样”,或者就安排一位领导守在报社看大样。我错了,马总裘总倪总“超豪华领导群”出列。各位领导策划指导,甚至手把手替编辑改标题,样样不含糊。当然还有我本来觉得可以不来的吕书记,可人家就是来了,除了精神上鼓劲外,还精心给大家烹饪美食加餐,实在令人感动。

疫情之中,和大家在一起,真好!

4月3日

抗原阴

吴健

上海抗疫最吃劲阶段的报纸是有点特别的,今天的版面就很有节奏。

先说刘松明的2版,《上海明天全市进行核酸检测》头条标题干净击落,告诉你我“这是大事,刻不容缓,别掉队了”。紧随其后的3版上,任湘怡用对称的版面安排,描绘管控区与防范区不同的“战斗”,首席记者宋宁华文中那段“女儿送给志愿者父亲一个香蕉蛋糕”的描写,让我想起在武汉遇到的一对奔赴抗疫前线的父女,女儿默默给下沉社区的*员父亲的背包里塞上他爱吃的点心,何曾相似,也何等坚强。再继续,窦云阳设计的跨版大开大合,呈倒L形摆放的图片犹如一个个分镜头。《我战胜了病*!我要出院了!》——这个标题直白得“简单粗暴”,却又敞开心扉,就像吕剑波那无远弗届的声音一样,告诉我们再困难的时候,也有希望等着我们。至于我负责的版面,则有点“素面包公”的味道,《应检未检将被依法处理》《一公斤大白菜涨14元多,查办!》敲打着那些“丑陋面”。

4月3日,对我有种莫名的熟悉。两年前,此刻的我和张龙刚到武汉,采访这座经历新冠病*围攻正在恢复中的城市。顺带提一句,就在今天,年武汉抗疫时医院也派出六位医护人员,来支援大上海了!

4月4日

核酸阴

刘靖琳

今天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

上海万人同日进行核酸检测,创下纪录。而对新民晚报来说,“闭环办报”应该也是创刊以来第一次。回想我们这张90多岁的报纸,伴随着上海,一起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动乱,却没有经历过——与一种莫名其妙的可怕的病*,这样大规模的短兵相接!

今天,版面安排了1版到13版的“豪华超配”来呈现全市核酸检测。大多数编辑都一人承包了2个版,而且绝大多数是抢稿。10时半,先集体到门口做核酸,此时我的稿库还是空的。过了11时,七路记者采访检测点的主稿到了,12时左右,摄影部照片也陆续发来了。被上海决战的气氛感染着,我们也都爆发出自己的小宇宙,尽力把版面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每个人,也是在自己岗位上参与这场特别的战斗。

说到战斗,不能不提到充分的保障。我自己是过敏体质,本来把行*床安在四楼母婴室,但半夜喉咙痛眼睛胀,无法安睡。3号晚上,*办的薛佳璐和吴励章就开始为我找房间。加上我们编辑部的晓昆、老刘、钱夫人,组成了豪华“看房团”,在31楼和38楼“看了个遍”!最后,薛佳璐拍板,把那个放满“战备物资”的房间清理出来。很快,我顺利住上“动迁安置房”!把这事儿记上一笔,也是闭环办报期间中的浪花一朵。

晚上,报社里也不平静,一个已经在居家封控中的同事,报告自己“中招”了。一时间,身边同事自动发起“流调”,同时大楼里开始消杀……有点吃惊,但没有慌乱,同事们泰然自若,该做什么还做什么,默默做好了多坚守几天的准备。

4月5日

抗原阴

吕剑波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按照原先的安排,浦西今天凌晨3点便可解封了。不过没有如愿,好在大家都有思想准备,谁也没有多说什么。

今天的报纸上,我印象最深的报道有两组:第医院护士长的专访;第医院的报道。

我医院的两篇报道,最大的感受是,鲜活的文字永远出自亲身感受。郜阳在方舱驻点采访,我编了几天他的稿子,每天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除了主打的“父子”稿,郜阳还配了一个“进方舱应该带点啥”的稿子。正如他稿子里写的,不少市民进舱之前准备十分仓促,根本不知道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如果这篇稿子能多少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

我按要求将稿子改成“新民问答”,又挑了几个重点的提醒,做了黑体字突出。稿子虽然不大,却也是精心打磨的成果。

交版上楼,窗外的天空终于从阴沉中透出几缕阳光。

寒食时节,大家心里可别凉了。朋友们,我始终相信,不久后,申城无处不飞花。

多云

4月6日

核酸阴

刘艳青

今天,本应从一个热闹忙碌、生机勃勃的早晨开始。而此刻站在窗前向外望去,静寂无人的街道、空空荡荡的高架,整个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

回想3月31日晚,我们来到报社值守。领着新发的行*床、瑜伽垫、睡袋、洗漱用品回到两人一间的“宿舍”,时光仿佛倒流回了学生时代,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尤其是睡眠,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晚上都没睡好。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纯粹,办公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定点往返。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上海发布,总是希望新增能一天比一天少,分布范围能一天比一天小,报社和自家小区不要上榜。

每天,我将版面分发给在岗2名校对的同时,将剩下的版面一一拍照上传到校对科工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足不出社rdquo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