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对对子■戴旭东
小时,听父亲说他在宁波念私塾,看到过教书先生用戒尺打学生的手掌。父亲还说,旧时的私塾老师,不仅教学生读四书五经,还教学生对对子。
我最早知道对子,是小学语文老师讲的故事。有一天,三味书屋私塾老师寿镜吾出了一奇对,上联是“独角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双头蛇、三脚蟾、六耳猴、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真是五花八门,但寿先生都不满意。鲁迅一直不做声,想起了《尔雅》一书中的句子,于是,他回答老师:“比目鱼。”寿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对得好!‘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
高中阶段,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出众,却当上语文课代表。班主任老师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他和我的母亲曾是合肥九中的同事。我不喜欢他教文言文时刻板单调的表情,他嘶哑的声音和不苟言笑的做派,没有让我感受到古诗句的美感。他试图提升我语文成绩的用心,我至今心存感激。我的同桌同学喜欢对对子,经常把报纸上的楹联趣闻抄给我看,我慢慢地能够想出对对子的词句,并乐在其中。
有一年春节,妻子回老家了。我和女儿晚饭后各自捧书看得津津有味。她看的是童话故事,我读的是《古今经典对联大全》。书中,杭州灵隐寺里的一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令我眼睛一亮。月盈而亏,水满而溢,“半称心”是豁达开朗是知足常乐。“半”字,用得极其精彩,极具智慧。女儿看我专注的神情,问我“对联”是干什么的?我告诉她,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讲究对仗,从人们的对对中,能见出才思之高下。一千多年以来,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喜爱和追捧。为了让女儿渐入佳境,我给她讲了李家两兄弟对对子的故事。晚清某年酷夏之时,年仅八岁的李鸿章和伙伴们在池塘边玩水,恰巧当地鸿儒周先生路过。他看到树枝上挂的衣服,口里喃喃道:千年古树当衣架。李鸿章应道:万里长江做泳池。周先生见这孩子出口不凡,心生欢喜,想叫他提前上私塾。于是,他主动上门对孩子的父亲李文安说,这孩子聪明过人。于是,李文安把李瀚章、李鸿章两兄弟叫进屋来对对子。父亲手里拿着账本拨打算盘,随口一说: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对道: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李瀚章没有出声。接着,李文安又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李瀚章对出下联:雨洒羊皮一片腥。李文安心想,大儿子对是对上了,但味道不怎么样。过了一会,李鸿章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说到这儿,女儿打断了我的话,“爸爸,李鸿章有眼光。”女儿的话令我惊喜和欢愉,我希望她上学后能够才思泉涌,妙笔生花。
女儿听了我讲的关于对子的故事后,跃跃欲试。我让她从造句起步。第一道题:红灯。我的话音未落,她说:过斑马线要看红灯绿灯;第二道题:有劲。她说班里男孩子拍球有劲。我说题一满分,题二及格分。她不服气地望着我,“那你造句给我听。”我说,你吃药比吃饭有劲,看电视比看书有劲。她不吱声了,默默地接受了我的批评。我给她盖好被子,重温她刚才说的话。为她幼小的心灵绽放美感之花而欣喜。回味书中古人的对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许多佳句名对,意蕴丰富,精简短小。词句体现的智慧,实在令人佩服。
对对子,就像两个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人,他们的思想火花要碰撞,你永远可以期待这个火花的闪现。
(原载2月15日《新安晚报》)
延伸阅读——征稿: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绿》面向全国征稿关于“同步”年终盘点:纸媒发表一览年终盘点:我最满意的作品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我们,这一年致读者新春致同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