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羊城晚报
学生优秀习作分享
壹|课程教师兼指导老师简介
张春晓老师,南京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
课程教师
张
春
晓
李秀如助教,西南科技大学文学学士,暨南大学文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指
导
老
师
李
秀
如
贰|羊城晚报系列习作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唐宋段学习中,我布置了一项课程作业,选一篇古代文学的作品,结合人生体验谈谈你对它的理解,不是基于字面,而是将它们放到生活细微处,如果理解中能够体现出一种变化或成长,那会更加值得期待。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对作品鉴赏有更为圆融的理解,也是为了鼓励他们通过丰厚优美的古代文学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守护住属于自己诗意栖息的空间,这也许是这门课程能够赋予他们更长久意义的地方。
学生们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纯熟的文字,而是字里行间的点滴真意。我尝试着将它们投给《羊城晚报》花地副刊,文章发表以后,编辑还在赞叹《你看到桃花了吗》写得真好。其实在已发表的四篇之外,还有许多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作品。比如庞紫菱《浅读稼轩二三事》,虽然题目起得很一般,但是把大漠、水乡与稼轩的豪放、婉约勾连得酣畅淋漓;比如谭学韵《我多想再看你一眼》,借《项脊轩志》述说现代都市渐渐遗忘的大家族的传统记忆……
感谢同学们的用心,也感谢秀如和每一位学生倾谈,一学期的精彩与收获绝不仅仅在这四篇呈现的课业中。
叁|学生简介及作品分享
曹馨宇
级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那天,我理解了这首古诗》
我对于秋思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上小学以前,那时父母不知道该怎样在异国他乡给自己的孩子以完整的中文教育启蒙,但他们却又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对故乡的情怀更是让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香蕉人”(思维完全西化的*种人),所以他们便常常让我通过背古诗来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文化。
家里最有诗人情怀的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读书人,不仅靠努力读书从小县城走了出去,更是在之后的人生里,把读书当做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忆中,他一有闲暇的时间便会待在书房里读书,床头和厕所的洗手台上也都摆满了杂书,方便他随时阅读。月朗星稀的傍晚,晚饭后,伴着一盘凉菜,一壶小酒,他会作上几首打油诗,和我们讲他童年的奇闻轶事。
父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好学的种子,而那些年沉积在心底里的诗句,也在我之后人生中的许多个时刻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这首《天净沙·秋思》,我甚至不记得初读的场景,只记得某一个周末的下午,全家人一起出门吃饭,一家人在高速上有说有笑,落日余晖洒在我的脸颊上,我望向窗外,红色的夕阳将整个天空映得通红,我不禁脱口而出:“夕阳西下啊!”
之后的几年里,亲友们总是拿这件事打趣,以至于我逐渐忘却了诗句原有的凄凉之意。是啊,那时这首诗对我来说不过是单纯对景色的描写,从小在家人细心关爱下长大的我并不能理解作者心中的悲凉,诗句中的“枯,老,悲,古,瘦”对我来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形容词而已,诗句中描写的景象也不过像是去山中游玩时见到的农家景象,不仅不能让我感到悲伤,反而会使我更加期待夜晚的篝火。
夕阳对我来说一向是美好的,夕阳总是和美味的晚餐一起出现。每到太阳西斜,厨房里总会飘出诱人的饭菜香,全家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厨房或客厅的饭桌旁帮忙。大家一边讨论过去一天发生的各种琐事,一边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餐桌。那时的我从不曾想过,这样平凡的日常有一天也会让我无比怀念。
日出日落,时光飞逝,一转眼我便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因为疫情的缘故,父母决定让我独自到广东求学,外婆回东北躲避疫情,姐姐回国后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展,而他们自己则继续留在国外,等到疫情过后再让我们一家人回去团聚。听完他们的决定,我虽有少许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进入大学之后我变得充实了许多,忙着适应新生活,忙着适应用中文学习,忙着去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团聚的春节在亲戚家平凡地度过,周末和朋友们出去各种聚餐娱乐……就这样过去了大半年,竟没有特别想家的感觉,也没有想家的时间。
直到某个再平常不过的周六上午,我去拜访一位友人,从小被家人精心保护的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光天化日之下遭遇危险,差点无法脱身。去警局报案出来时太阳已经西斜,落日余辉下江水粼粼,路边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年轻夫妻,情侣,还有正在和闺蜜摆拍的少女。江中有许多小鱼时不时游到水面透气,淘气的小孩用石头砸向鱼群……姐姐发来一条语音,告诉我,父母已成为新冠密接人员。我抬起头,泪水模糊了视线,只能隐约看到一个个嬉闹的身影,被夕阳映得通红。
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夕阳之后或许不是漫天繁星下的篝火晚会,而是无边的寒冷与黑暗。树上鸣叫的鸟儿可能不是在歌唱,而是在诉说自己的孤独。炊烟之下仍然是忙碌的一家人,但我却从此变成了门外的看客。
那一天,我理解了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本是美景,但对于无家可归者而言,美景只是徒增伤感。
肆|教师点评
助教秀如:
原文处:寻常的落日,普通的人家,不仅不能让我感到悲伤,反而会使我更加期待夜晚的篝火。
批注:接受美学认为,一个文学作品永远不可能被真正完成,因为总会有新的读者来赋予它新的内涵,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情绪氛围、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多一个有不同想法的读者,诗文的内蕴就更充实一分。
原文处:那些炊烟之下仍然可能是忙碌的一家人,但我却从此变成了门外的看客。
批注:这一段情感真挚,以情动人,也希望你多抬眼看看温暖与光明。
课程老师:
这篇作业以身在异乡的感受呈现出两重空间:一个是一代华人对传统文化的思念,一个是作者对海外亲人的思念,在疫情隔绝下的牵挂令《天净沙》沧凉感的融入极为动人。
编辑对原文的结尾作了一点删减,这样文章既显得不过于消沉,也展现出余韵与希望。人生也是如此,也许偶作减法,便能走出向上一路。
伍|羊城晚报版面展示
策划:李计伟麦涛
审核:陈争刘怡
指导老师:张春晓李秀如
供稿:曹馨宇
排版:潘学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