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之子
年12月15日零时49分,妻子郭敏琍因患格林巴利综合症溘然长逝。妻子的逝世犹如倾盆大雨,淋湿了我的眼睛、浇灭了我对生活的向往。此时此刻的我,甚至连死的心情都有了。
郭敏琍遗体捐献仪式
可是,“死”也不少那么容易的。敏琍的后事要办,敏琍嘱咐的事还要继续。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年12月18日,浙江大学退休处翟高斌主持、杭州市殡仪馆孙宾雄倾力帮助,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网络中心、浙江大学退休处为敏琍举行了隆重的遗体捐献仪式。到场的亲朋好友多达数百人。赠送的花圈有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网络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工会、杭州纽扣厂全体职工、黑龙江富锦市二龙山公社知识青年、杭大附中《风云岁月》编辑组,以及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宏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祖安、浙江大学教授陆坚、日本南山大学教授梁晓虹、安徽大学教授曾良、四川大学教授赵开、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平、北京大学传媒学院教授俞虹、学*中学原副校长吴亚南、原杭州大学外事处长陈新锜、宁波卫校原*委书记吴承德、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楼培、温州大学副教授陈文辉以及亲朋好友等。
年12月21日,妻子敏琍的名字被镌刻在浙大医学院无语良师碑上,和她最最敬爱的公公婆婆的名字在一起。敏琍是浙大医学院第位遗体捐献者。
从敏琍逝世到如今两年半以上的时间里,我一步一步地熬下来。慢慢地,在父母亲弟子和敏琍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安慰、鼓励下,为自己打造一个容我继续面对生活的陋室。
一、日记中的怀念
自敏琍离开后,袁琼芳小朋友、谢于祁小妹妹都鼓励我把与敏琍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成书,我才疏学浅难胜大任。
但是对敏琍的深深怀念,最终促使我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我对敏琍的点点滴滴的思念。第一本日记体裁的回忆作品,名字的选取很费思量。“孤蝶”“生死恋”“生生死死九回肠”都曾经进入我的脑海。最后被《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的“枉凝眉”所打动,取其名为《枉凝眉》。
日记《枉凝眉》从敏琍逝世的年12月15日开始,到年04月03日止,字数15万字、页。在书写日记和编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我的图片技术,把敏琍的多帧照片放到日记里。看着敏琍那开朗的笑容,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欣慰起来。
《枉凝眉》印刷了本,很快分送给朋友们,自己留存的居然不多了。此时挚友徐小多说敏琍的点点滴滴何止这些?于是我又打起继续《枉凝眉》续篇的主意来。
望凝眉
《枉凝眉》续篇,取怎么样的名字好?此时我正在逐步走出悲哀,我的余生还长,总不能一直颓废下去。依我不服输的个性,我把书名取为“追风少年”。我要把晚年当少年来过,做一个笑傲江湖的追风少年。《追风少年》也是15万字、页。
追风少年
我把《追风少年》送给好友朱锦绣、任平和徐小多。徐小多一拍大腿说:“哎呀!做成彩页该多好。”这使我萌发了今后要把日记做成彩印的想法。
第三本日记,遵循徐小多的意见,把它做成了彩色的。取名“枉少年”。我的解释是:若非无情枉少年。第三本日记写得时间比较长,为的是记录下妻子逝世一周年的情况。所以写了16万字,页。
枉少年
在《枉少年》行将结束时的年12月12日,我在纯真年代书吧举行了“平凡与伟大,只有一步之遥:致敬无语良师”的活动。
承纯真年代书吧女主人朱锦绣大力支持,邀请了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为主办单位之一,另一主办单位是纯真年代书吧。
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我做的讲解为一个多小时。当天大厅里坐满了来宾,挤得水泄不通。我的回忆引起了来宾们的共鸣。最后这个场景被记录到《枉少年》里。
致敬无语良师
此后我还不断地在记日记。我把日记的名称取为《重生》。《重生》意味着我要面对今后的生活,鼓起勇气。还是按照前面的形式,以15万字、页。已经记录到《重生》5了,只是我再没有把《重生》公开出去,这是我心中的一个小秘密。
与此同时,我还印制了敏琍生前的相册。取名为青山蝶影。敏琍生前是一个非常爽朗的人,也喜爱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们结婚后,就曾经去过杭州千岛湖、普陀山、厦门鼓浪屿旅游。我退休前夕,敏琍要我考取了驾照,买了一辆漂亮的“铃木”SX4小轿车,我带着她游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有富阳、诸暨、仙居、绍兴、嘉兴、余杭等等。还应她的好朋友周波去了江苏南通,到过她叔叔的居住地甘肃武威和敦煌,我姐姐家的哈尔滨,我母亲的故乡扬州和我父亲曾经居留过的温州,杭州当然不用说了。
青山蝶影
一次次地旅游,敏琍留下来数千张的照片,我把这些照片精心挑选出来编成相册,供朋友和我自己怀念。
为了对敏琍平凡的一生有一个总结,我写成了她的生平传略《让相思化作春雨》,约4万字。
二、文字历练
除此之外,我也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蒋绍愚教授鼓励我把文章结集为集。我取名为“梦萦秦望山续集”。曾经敏琍在世的时候,我把历年来的文章结集为《梦萦秦望山》。我印刷的时候,原来打算印本,敏琍说:“多印一点。”我扩大到本。曾经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梦萦秦望山》卖到88.00元钱一本。这次《梦萦秦望山续集》印刷了50本。
梦萦秦望山续
这本《梦萦秦望山续集》收录了《梦萦秦望山》没有收录的旧文章,还有是我自己写的一些随笔。
其中有关于江大学的两篇文章是《我心目中的之江大学》《杭州的“神秘园”之江大学旧址》。之江大学在号称的秦望山上,但是究竟杭州的秦望山究竟在哪里,历来有纷争。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网名取为“秦望之子”,是“强认为”之江大学旧址是秦望山。
秦望山也是妻子敏琍的最爱,从年5月1日到她逝世,她上秦望山十几次。她把对公公婆婆的爱寄托在秦望山的山山水水中。
之江大学历来被诟病,因为她是教会大学,而且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之江大学被拆并,档案也被认为是“敌伪”档案束之高阁。四校合并的新浙江大学从来不把之江大学当作自己的源头之一。最近看见一篇李曙白署名的《回眸|关于紫金港校区名及道路、湖泊、学园名的来历》的文章,文章中说:“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只和原杭州大学有渊源关系,与其他三校并没有,强调育英也是浙江大学的源头,会对组建不久的新浙江大学的融合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当我知道老张(浚生)书记的看法后,深感其看问题的透彻和高瞻远瞩。后来我在应邀参与校史的一些工作,比如校史馆的方案确定、《浙江大学图史》的编撰等时,都特别注意这一点,作为一条铁定的原则。”
而我却和张浚生书记的看法大相径庭。
杭州知府林启敏锐地看到现代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于是锐意吸取现代教育理念,付诸在求是中西书院的办学中。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沈弘在《“求是”岂能忘“育英”?》一文中对林启的办学思想有过专门的阐述:
首先,率先开办的育英书院曾经为姗姗来迟的求是中西书院树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物;其次,育英书院的王令庚教士长期亲自担任求是中西书院、浙江大学堂和浙江高等学堂的总教习或正教习,曾经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创建最初的西学课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宏称之为求是书院“姗姗来迟”,并且育英书院为它树立了一个参照物,育英书院的王令庚教士长亲自参与了求是书院的建设。这些即使不能作为浙江大学的源头之一,也不应该认为会“对组建不久的新浙江大学的融合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吧?
《梦萦秦望山续集》还收录了我关于家藏签赠本的故事,共计21篇。父亲逝世后,母亲和我姐姐未经我同意,将家里大部分书籍捐赠给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暨文献专业,家里现有的书籍已经寥寥无几。可是在所剩下的书籍里,还有许多父母亲的好友签赠的书籍。如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国学大师姜亮夫、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词学专家唐圭璋、敦煌学家王重民、历史学家邓广铭、语言学家任铭善、语言学家徐复、语言学家张永言等等。还有父母亲的晚辈如江蓝生、陈汝法、梁晓虹、蒋冀骋、*征等等。每一本书,都有她的故事。
如《签赠本的故事之唐长孺先生》记录有年6月8日,父亲致函长孺先生。
长孺吾兄撰席:
久不通问,想尊体康强,为祷!弟近因患脑血管硬化昏晕,医院四十日,今返舍亦已二周,情况当可,惟不能看书耳。前蒙惠赐《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尝比绎其义,札为释词三四十条,未能写定。近闻第二、三册亦已版行,此间难见,未知能复惠赐否?奉扰愧愧!耀先丈前乞代致候。草此,候
撰安!
弟蒋礼鸿上
六月八日
如《签赠的故事之吴忠匡先生》记录有吴忠匡先生年10月,赠给我父亲《伪满宫廷杂忆》一册,并题签:
此类书刊,兄是不会买来看的。特奉一册,极有意思也。佳酿两瓶已收到,感谢感谢。
弟匡上
吴先生大概估计我父亲不会看,可是父亲偏偏在书上盖了“云从经眼”的图章,说明父亲看过了。
为什么父亲寄佳酿两瓶?原来吴先生年自哈尔滨带女儿吴璊游历大江南北,北京会钱锺书,南京会锺锺山……最后一站到了我家。吴先生自从年和我父亲湖南蓝田分别后,没有见过面。这次见面,吴先生兴奋无比,晚宴上对女儿说:“沽酒去!”所以我父亲知道吴先生好酒。年,父亲到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恩师锺锺山先生助手,此时吴先生正任钱基博先生助手。在国立师范学院,父亲和钱锺书、吴忠匡、徐燕谋、徐承谟很要好,父亲有诗写他们的友谊。
又如晚辈所赠《签赠本〈唐宋诗词探胜〉的故事》是吴熊和、蔡义江、陆坚所赠。其中我记录了吴先生、蔡先生和陆坚先生与我父母亲的交往。选取吴先生的部分内容如下:
吴熊和曾经担任过杭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先生担任院长时,曾经到我家向父亲“汇报”过。杭州大学的各级领导好像都有这样的“习惯”,沈善洪校长上任后,也由他的办公室主任盛斯猷先生陪同,到我家向父亲“汇报”。吴先生“汇报”时,很谦虚地说:“维持,维持。”
吴先生20世纪50年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考取夏承焘先生的研究生,以后一直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工作。
20世纪5/60年代,社会上物质缺乏,一些贵重商品需要一种“公债劵”,凭此券可以购买。吴先生那时要买一辆自行车,可是手里缺乏公债券,我母亲提供给他足数的公债券,吴先生得以购买了一辆自行车。
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但是向往学习“脚踏车”。母亲向吴先生借了他的自行车,扶着我在道古桥宿舍16/17幢后面的小路上学习自行车,印象非常深刻。
吴先生对我父母亲非常仰慕,20世纪60年代,吴先生在古典文学教研室的一次讨论“封建道德是否能批判继承”的会上,说:“当然可以!蒋先生、盛先生的感情至今这样好,不是继承了封建道德吗?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梦萦秦望山续集》还收录了我的一些文章,有关于母亲的《弓衣青冽家国恨——盛静霞〈抗战组诗〉始末》。母亲年在中央大学毕业时,她一向讨厌写论文,就问(辟疆)汪先生,是否可以四十首新乐府代替毕业论文?汪先生说:“别人不可以,你可以。”汪先生别出心裁允许盛静霞以诗作代替毕业论文,可见汪先生慧眼识珠,放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有《生命的强者--忆母亲盛静霞遗体捐献仪式》等。
还有记录父亲与嘉兴和名人的《蒋礼鸿与秀州中学》《蒋礼鸿与嘉兴名人》《蒋礼鸿与朱生豪的情愫》《蒋礼鸿与钱锺书鲜为人知的交往》等。
还有记录爱妻敏琍的《千里奔袭寻芳踪》,是我在年8月1日至8月12日作一次怀念敏琍的一次旅行。这次旅行途径了嘉兴、嘉善、南通、扬州、淮安、南京、湖州。我冒着酷暑独自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只为去见一见敏琍曾经去过的地方。敏琍在去扬州时,兴奋地说:“杭州媳妇回扬州婆婆家。”
扬州瘦西湖
有《一辈(杯)子在一起!》记录由两只水杯引起对敏琍的怀念。这两只水杯是朱锦绣老师纯真年代杨柳郡新店开业的时候,朱老师送给我和敏琍的。朱老师说:“你们两个人,就像影子,形影不离。送你们一对杯子吧!”这对水杯陪伴着我们在家里,在路上,在病房,形影不离。我唯一睹物思念的是那一对“影子”--玻璃杯!人已经被生生地拆散了,拆散在相濡以沫中,拆散在形影不离中,拆散在耳顺之年中!她走后,我夜夜无眠到天明。我曾想,她的父母都活到九十几岁,她应该长寿的,可是……
年12月6日浙江省生命礼敬园在钱江陵园开园,我应邀参加开园活动中并发言:
今天,我有幸在这里代表捐献者家属发言,因为我的家族两代三位亲人捐献了遗体。我的父亲蒋礼鸿、母亲盛静霞,是浙江省第一例共同捐献遗体的夫妻。我的妻子郭敏琍在年12月18日,成为我家族第三位遗体捐献者。而我同时也是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
年清明节,在浙大医学院举行的奠祭无语良师的活动中,我应邀参加并发言:
浙江大学无语良师碑,始建于年。从此无语良师有了自己的家园,无语良师的亲属有了祭奠亲人的场所。
今年浙大医学院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无语良师队伍,对无语良师碑广场进行了扩建和整治,使得广场更加大气开放,能够容纳更多的无语良师。谢谢浙大医学院领导和无语良师碑的设计者吕微露教授。
我本人在年与妻子一起和浙大医学院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我的父亲蒋礼鸿于年5月9日、母亲盛静霞于年4月20日、妻子郭敏琍于年12月18日将遗体捐献给浙大医学院。
我父母亲是浙江省第一对捐献遗体的夫妻,我家两代三位遗体捐献者,是浙江省目前绝无仅有的家庭。
我的父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和他们毕生为学术献身是一脉相承的志向。
我的妻子是一位极其平凡的普通人,她捐献遗体是出于对她尊敬的公公婆婆爱的继承。她要把公公婆婆对社会的爱延续下去,这是她淳朴的思想。
这两篇发言稿都被收录在《梦萦秦望山续集》里。
生命礼敬
我还是一个“帮闲”。挚友徐小多打算出两本他的作品集,一本叫《梨花带寓》,另一本叫《知浒者曰》,这两本书他找我帮忙。我从编辑、排版到印刷都参与其中。他在前言中写道:
要落实成书,马上想到了挚友蒋遂。若有他把关,我的文集已事成了一半。
蒋遂近几年为他的父母蒋礼鸿先生、盛静霞先生和亡妻郭敏琍女士一直不断地在精心撰写和编辑各种文集。他对从文字到成书的整个过程已烂熟于胸了。尤其是他办事的态度,完全继承了他大学者父母做大学问的严谨和认真,几近苛刻。他与我交换意见快言直语,不拖泥带水。要想找个内行帮忙,蒋遂是不二人选。
与蒋遂通了电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下来,第一时间就进入了角色,开始交代了我首先要做的一、二、三,譬如要有文字排版校稿、要请人写序、要请人设计封面、要落实印刷装帧等等。临了,蒋遂关照我,这事急不得也拖不得,他会尽力帮助并随时提出整改意见的。
今天呈现的文集,就是蒋遂一以贯之地认真使然。若有一些瑕疵,那只能怪我终究耐不住反反复复地推敲,放纵了自己的懒散。
梨花带寓
三、钩沉与整理
年,曾经出版了《蒋礼鸿集》,正如*征先生说,尚未成为全集,我各处收集散落的文章,编了《蒋礼鸿遗珠集》。
母亲的文章从来没有结集为集。与《蒋礼鸿遗珠集》一样,我也编了《盛静霞文集》。
盛静霞文集
但是在遗珠集和文集的收集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有朋友们提供的信息。还遇到一些遗憾,有些信息无助于我找到原文,我也不敢保证收集完整了。人总会带着些许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年2月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了《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怀任斋诗词和频伽室语业问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年10月油印线装本《怀任斋诗词》开始,经历了16年时间。在此期间母亲和父亲博士生*征先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奇怪的是,最近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看见《频伽室语业》油印线装本上、下两册,可我从来不知道,家里也没有看见过。
《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是选集形式,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亲没有把他们的诗词全部公开从来。
我在家里的故纸堆里发现了父母亲大量的诗词残稿,是编撰《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后留下的。其中有完整的《抗战组诗》《碧篠词》和许多散稿。我本意不想让这些诗词淹没于词林,所以尽自己的力量释文出来。在释文在遇见不明了的字、词,幸得*征、何宗桓、楼培的帮助。在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整理出来后,我突发奇想,应该将父母亲的诗词汇编成诗词全集。我的这一思路得到了楼培的首肯,我把*征先生给我的《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电子稿和我整理的诗词合二为一,交给楼培,定名为《蒋礼鸿盛静霞诗词全集》由他后续完成。
不经意间,在故纸堆里发现了母亲的手稿《〈李清照全集〉注》,母亲曾经对忘年交何宗桓讲起这件事。我花费约一个月时间输入到电脑里,其中有一部分是朋友余旅滨自告奋勇帮我输入的,计5万余字。输入完成后,楼培拿去申请出版了。这应该是母亲生前的愿望。
曾经在年,我把父母亲的照片以电子版本的形式捐赠给浙江大学档案馆,年9月,我又向浙江大学档案馆捐赠了父母亲和敏琍的档案资料,其中有父亲手批本《史记》(1套10册)和三人的荣誉证书、工作证等44件。这些荣誉证书、工作证赠送前我都留了电子文档。
最近突发奇想,打起编一本父亲的画传的想法。因为我曾经看见过《姜亮夫画传》《王元化画传》,我为什么不能编一本父亲的画传呢?何况我保存的父母亲著作全部在我这里,可以作为书影大放异彩。说干就干,画传花费了大约一个月编成了。我在前言和后记中这样写道:
首先讲一讲本画传的题目“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
清人项鸿祚在《忆云词》的丙稿自序中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异境迁,结习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娇之过腔,茫茫谁复知者?”其实,项鸿祚的这两句也是脱胎于唐朝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中的,“继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
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研究,只是知道父亲蒋礼鸿在《谈谈我的读书体会和治学途经》上说:“我曾和盛静霞(字弢青,即后来我的妻)说过:‘我的读书,是‘为无益之事,遣有生之涯’,玩玩而已。’”
父亲的一个“玩玩而已”道出了他对学问、对人生的态度。当然这与人们所认识的蒋礼鸿是大相径庭的了。但是这却是父亲的真实写照。用这个题目,是想还以一个真实的蒋礼鸿。
……
妻子逝世后,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钱江晚报》首席记者吴朝香在报道《63岁妻子病逝后他在家一遍遍地放〈梁祝〉,他说每天走路,都觉得她在身边》中写道:“他还有许多书要看,也有自己想编撰的书籍……日子细水长流地流淌起来,忙碌起来,会让他不那么痛苦。”在这其间,我印刷了《枉凝眉》《追风少年》《枉少年》三本记事体日记,印刷了相册《青山蝶影》和爱妻的生平传略《让相思化作春雨》。我整理了《蒋礼鸿盛静霞诗词全集》《盛静霞文集》《蒋礼鸿遗珠集》《〈李清照全集〉注》。这本《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蒋礼鸿画传》,是我最后的工作了。
人生若梦,此生无憾。
(写在前面的话)
在编撰画传的过程中,也有我自己的研究心得。如父亲说《商君书锥指》得到一位专家的好评。我在翻阅《商君书锥指》时,发现父亲手书有“萧公权言”。当时父亲自己写的《自传》中没有明言萧公权,是由于*治气氛决定的。
所以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本画传是我自己的著作。平生能有一本著作问世,乃是值得欣慰的。
(后记)
《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蒋礼鸿画传》当为我整理父母亲资料的最后结局。我能够做到的也就如此了。
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蒋礼鸿画传
但是我与书源并没有结束。家里还有大量的父母亲著作,是我今后可以反复学习的资料。由于父亲在十年浩劫中受到的冲击,母亲坚持不让我学习文科,我选择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但是骨子里的文科情结始终存在着,我不会放下笔,也不会放弃用笔抒发自己的内心。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