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吴文俊数学中心成立新民晚报记者孙中钦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易蓉)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先生诞辰周年。为致力于数学科学前沿研究,基础数学科学以及数学史领域的重大问题,以数据科学中关键数学方法与技术瓶颈问题为导向,上海交大吴文俊数学今日中心揭牌成立。中心成立后,将重点在基础数学、数据科学、数学史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力求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开辟引领重要研究方向。
数学应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
吴文俊曾说:“中国数学的道路跟西方欧几里得传统的所谓公理化的数学道路是不一样的”,“不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不要孤立,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这位在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为复兴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毕生都在探索中国数学学科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数学学科建设鞠躬尽瘁。
如今,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都取得长足发展。交大数学学科在四大国际排名中稳居世界百强,并进入ESI前1%,最新一期教育部学科评比中交大数学学科荣获A类学科。为适应新时期数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并为中国从数学大国向数学强国的发展贡献交大力量,交大数学学科围绕“推动数学学科向更深层次的纵向发展”的目标,将致力于对基础数学中的世界难题进行攻关、向更广的研究领域进行横向扩展、为当前新兴热门领域提供重要的数学支撑。
上海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上海交大数学学科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实力,丰富的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学科群,能够有力地支撑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样的基础上成立吴文俊数学中心,为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表示,数学学科的快速、高水平发展强烈依赖于高层次数学人才的聚集,中心将公开邀请世界公认的知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加盟,同时邀请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活动现场,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教授白安雅向中心捐赠了她珍藏的吴文俊博士论文,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接受捐赠。吴老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吴文俊数学思想重要文献,将在吴文俊数学中心里永远珍藏。
图说: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接受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教授白安雅的吴文俊论文
毕生探索中国数学路的吴文俊
吴文俊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成就,为我国的现代数学事业和数学史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园,有一条与学森路齐名的文俊路。这是上海交大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向杰出校友吴文俊致敬。文俊路和光斗路、光宪路、学森路等一起,见证着上海交大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也讲述着吴文俊与母校的一个个故事。
吴文俊是于年从交通大学毕业的,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依然对母校怀有深深的赤子情怀,他曾多次深情地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他当时就读的交大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这些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合在一起上课,当时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吴文俊曾表示,除了胡敦复、裘维裕两位恩师外,陈怀书先生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武崇林先生的代数方法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武崇林先生还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珍贵藏书借给他,给予了他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吴文俊大学一年级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再加上交大学风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二年级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被迫迁到法租界继续办学,生活条件、做试验、上课都开始不正常,但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吴文俊受益良多。
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方向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曾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都在寻求怎样救国,怎样走复兴之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表达,但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复兴中华。而大学在这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年他赴法国留学,期间的工作成为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引发了“拓扑学的地震”。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认识到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启发下,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创立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对中国现代数学的振兴乃至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吴文俊先生研究兴趣转向中国古代数学,他以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把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概括为构造性与机械化,不仅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数学机械化新领域,成为古为今用、自主创新的典范,而且也开创和引领了继李俨(~)、钱宝琮(~)之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他独特的数学史认识论和方法论,被概括为“吴文俊数学史观”。
吴文俊长期以来一直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