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为“旅”,鉴赏为“游”,所以不妨“快旅慢游”,这样才能从容地去发现美,捕捉美,把握美,欣赏美。
我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留学期间,应国内一家杂志之约,以书信的方式就青年学习、修养问题写了12篇文章,后结集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内容深入浅出,以优美的文笔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学理论,读来极富情趣,深受青年欢迎。改革开放后,此书出过多个版本,在读者中仍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十二封信”都有标题,其中一封是“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卢佛尔宫现多译为卢浮宫,后文用现名),讲的是他在卢浮宫欣赏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正全心沉入中世纪的甜梦时,突然被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四五十个美国男女,蜂拥而来,未作细看,说了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词,就蜂拥而去。
朱光潜说细品《蒙娜·丽莎》原迹是他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这幅半身美人像纵横虽不过十几寸,其意蕴却十分深广,从那神秘的微笑中仿佛可以窥透人世的欢爱和罪孽,可他在鉴赏中的沉思被那群“走马观花”的游客扰乱了。那些游客惊鸿一瞥,观画“效率”虽然很高,但“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因而也很难深得其中三昧。
朱光潜此文的主旨是说,“效率”不是估定价值的最高标准,遇事还要看它真正的成效,以及内中所蕴涵的理想人格。不过他是从赏画与旅游说起的,这让我觉得当下的旅游,倒也实在需要注意少一点走马观花。
近些年,人们钱袋子鼓了,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催生旅游活动迅速增长。然而,“跑码头”式的旅游,恨不得“一日看尽长安花”,颇有“效率”,但却“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那样,只是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缺少由旅游应当带来的那种富有意味的美的感悟与愉悦。
需要进一步认识旅游。有人说,出门为“旅”,鉴赏为“游”,两者合一方是旅游。我以为然。过去,限于交通条件,出门行走要花很多时间。如今交通插上了现代化翅膀,真正做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你要快,早上在上海,一小时后可到杭州,中午能出现在南京,傍晚则可现身于北京。但这种“快”只能用于为节省下旅途行走的时间,而不宜用在景区景点的游览。游览是一种观赏、鉴赏、品赏,面对美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不是急匆匆打个卡就能获得的,而是要有时间把玩,因而它不宜快而应慢。理想的旅游应当是“快旅慢游”,“快”“慢”携手共同提高旅游的品质。
为了切实感受莫高窟的艺术美,我曾在那里盘桓一整天。先快速粗粗浏览一下,只见每一个洞窟的主体,都是佛与菩萨的塑像。接着细细地慢慢地品赏,看到盛唐时期塑造的一侍从菩萨,庄重典雅,风度优美,薄薄的衣裳紧贴着丰满的肢体,荡漾着微波似的褶皱,尽管她双臂已经残缺,但仍栩栩如生,我愉快地感到一种美的震撼。还有一尊禅定佛,宁静端庄,面呈微笑,生动而含蓄,使人想到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她塑造于北魏年间,却要早于达·芬奇创作一千年。一座座艺术精品冲击着我的感受,让我感到这里不再是一个神的世界,而是一个博大精美的艺术世界,并由此领悟到莫高窟的不朽与魅力。我庆幸游览莫高窟不是匆匆走过场,而是慢慢进行了品味。
大自然是美的,人世间是美的,旅游正是要去发现美,欣赏美,让生活更美好。这需要人们培育发现美的眼力,并从容舒展地去捕捉美、把握美。对此,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一书中,引用了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个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他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是许多人都是坐着汽车急驶而过,对山谷美景无意一顾。朱光潜说:“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因此,作为欣赏美、享受美的旅游活动,虽然也可以求快,但它只能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要切实感受“花”之美,则是要“下马”观察品赏。因此,在景点景区不宜匆匆忙忙一晃而过,而是要“慢慢走,欣赏啊!”(江曾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