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揭秘洛神水赋背后的流量密码
TUhjnbcbe - 2022/10/26 23:27: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陈馨懿

今年端午前,美人鱼教练何灏浩忙着排演河南电视台《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在这个后来频频登上热搜的节目里,何灏浩不再是美人鱼,而是中国的水中女性:洛神。

很多人看完《洛神水赋》,对这个出神的创意和唯美的舞蹈惊叹不已,然后发现,为什么又是河南卫视?这当中有什么偶然和必然?于是,我们去河南做了一番探访。

“洛神”是如何降临的?

河南卫视8号演播厅外略显僻静,附近的居民区和商业体并不多。但出租车司机都认识这里,还忍不住打听,“今天是不是录《梨园春》呀?”

这个年成立的演播厅,舞台面积超过两千平方米,这里曾经上演过《梨园春》、《武林风》这两档河南卫视曾经的王牌节目。后来收视率下降,而其他卫视诸多的综艺节目则异*突起。

但河南卫视依然保持对文化节目的挖掘。这当中除了熟悉文化的缘故,还有预算和平台等问题,做综艺需要有长期合作的流量小生。

《洛神水赋》是《端午奇妙游》节目中的一部分,整个节目都没有出现一位正当红的流量小生,制作团队中倒是有不少人过去参与过《梨园春》的工作。

走进8号演播厅,耳边传来晚会排演的声音。推开会议室的门,《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陈佳回忆起了《洛神水赋》的制作过程。

最开始,陈佳只确定了需要一个水下舞蹈节目。如何表现是策划程万里的主意,“他当时递过来手机,说做这个怎么样?手机上正播放着《卷珠帘》,一个身着红衣的姑娘在沉入水底的亭阁前翩翩起舞。当时这个节目登上了B站热播榜。”陈佳说。

那是研究水下舞蹈的郭吉勇导演团队在4月发布的水下国风舞蹈,节目制作前后耗时四个月——而《端午奇妙游》整个节目的准备时间只有二十来天。事不宜迟,陈佳工作室马上开始联系。

等到确定合作时,一个雏形诞生了:音乐用《离骚》改编的慢歌,主角是位神灵。思路也逐渐清晰,在屈原投江以前,就已经有了祭祀河神以祈福的端午习俗。节目名干净利落,就一个字:《祈》。

这可没有现成的舞蹈。何灏浩不仅是演员,还是编舞者。她不是专业舞者出身,但喜欢研究,不拘于舞种,“只要好看的,我都喜欢看看。”

拿到这个要求,何灏浩开始在脑海里搜寻相关的舞蹈元素。

祈福,她想到了傩舞。这是一种古老的娱神舞蹈,多用以祈求国泰民安,在民间一度盛行。神灵,她则想起了飞天。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何灏浩如此解释,“将飞若飞的动作,无限拉近了人与神灵的距离。”

但是飞天的加入,并没有那么顺利。何灏浩一开始提出时,曾被伙伴否决过。尽管她所在的团队在两年前就有过尝试敦煌风格舞蹈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现。究竟能不能做到,还要打一个问号。

或许,应该保守一点,试试用地面舞蹈《丽人行》的动作。

巧合的是,在陈佳工作室这一边,也讨论了飞天。最直接的证明是陈佳敲定的服装,那正是飞天:披上帔帛,一袭墨绿的长裙。这是他们查阅对比了敦煌壁画后的决定。

陈佳在电视台工作了20年,自年起,整个河南卫视都在打造文化品牌,在如何呈现古典美的问题上,陈佳眼光*辣,行事果决。

《丽人行》的动作太碎,陈佳不打算如此出牌。她认定了神的气质就是要空灵,有距离,所以专门找人用建模做了个演示,动作不仅大开大合,还要加上平移的效果——后来,这用鱼线实现了,成了水下舞蹈来中前所未有的尝试。

许多提议都被陈佳砍掉了。最能直接表现水中神明的龙宫,她觉得太接地气。在舞者身边增加水母,强调海洋,她也觉得太像人间。

她只要一片水,还有舞者。这就够了。

这时,洛神还没有出现。事实上,何灏浩作为画面里唯一的中心,她饰演的角色融合了多种神的特征。

除了飞天和傩舞,后来还加上了文殊菩萨的元素;清莲花手太复杂,就用了古典舞里的小舞花。

而洛神最开始出现,是何灏浩的一点私心。

在水中排演时,她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洛神赋》里的“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双手向后延展,右腿打直踮地,左腿弯曲搭在右腿的膝盖上,整个人往前倾,好像要起飞的感觉。”这个动作,后来成了节目里特意放慢、定格的瞬间。

直到排演后期,主角才正式敲定为洛神,节目名依然沿用《祈》。

后来大家熟悉的《洛神水赋》其实是一整个系列的名字,《祈》是系列中的第一个舞蹈。

中原文化是如何出圈的?

节目一经推出,立刻火爆全网。火爆背后,其实也有迹可循。

年,故宫IP成为网红,“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腰牌卡、“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一系列文创成为爆款。

年,中国李宁推出了“悟道”主题、“虎鹤”T恤等产品,登上纽约时装周。

《洛神水赋》的爆红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复兴。

由此,何灏浩就很谦逊:“不是我出圈,而是传统文化出圈、中原文化出圈。”

《端午奇妙游》的视觉总监李鹏也说:“是国风成了风口,我们站在了风口上,中原文化这才出圈了。”

此前,河南卫视春节晚会就曾因为《唐宫夜宴》而出圈。这个表演了唐俑复活的节目,同样围绕着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

跳出电视节目这个视线,河南在中原文化的挖掘上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

最近,河南郑州的中牟县还出现了一个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是继乌镇之后,又一个刷屏戏剧爱好者的地标。

进入戏剧幻城的游客会穿过一片麦田,然后在城内坐下,这时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河南的历史故事。在这个戏剧幻城里,有超过位演员,上演着当下流行的沉浸式为主的戏剧。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演出的“光与影”节目。CFP供图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演出的“光与影”节目。CFP供图

年,位于开封的已经成为品牌的清明上河园开放了夜游。夜幕之下,更加显得梦幻,游客不禁感叹:“真的有置身过去的感觉。”

年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一度成为互联网爆款,因为它让原本遥远的考古拉近了距离,同时又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让人体验了惊喜。所以,在豆瓣小组和小红书上,人们纷纷分享着自己的开箱过程。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本身就有厚重的历史。年开放的洛邑古城坐落在老城区,沿用了周时洛阳古名。从正门入,正对上高耸的文峰塔,立刻有了穿越之感。着汉服的和穿常服的游客一半一半,长裙飘飘的姑娘、英姿飒爽的少年擦肩而过。

洛邑古城CFP供图

古城内,一条街上满是汉服租赁店铺。木门大开,灯笼垂挂,服装被摆在了门口,裙摆迎风飘动。

河南姑娘雨点(化名)在这里第一次穿上了汉服,她随便挑一家店,一天不过30元的租金:“在那种氛围下,你会觉得,就应该穿一件试试。”

一位汉服租赁店铺的店主说,就在最近两三年,顾客变多了:“汉服的确是越来越火爆了。”

人们呼唤传统文化,24岁的雨点认为,是中原文化给了她自信。

雨点曾因“河南人”的身份被别人调侃,但现在,她会半开玩笑地说:“我是中原人。”雨点解释,一提起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她更有底气。

今年,雨点准备出国深造,还打算带上一件用盘扣装点的衬衫,“我想要穿着中国的元素走向世界。”

洛邑古城CFP供图

和过去传统的展示方式不同,国风、国潮不再只是还原历史,而是把文化融入到生活里,做成能穿、能用、能互动的历史。

几乎每一个爆款诞生,都首先在互联网引爆。要在高密度的信息流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创新不可或缺,这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最好的表现力,《洛神水赋》团队在水下作业26小时,舞者数十次潜入水面,只为求得完整、自然的表演效果。团队综合运用的5G、AR等现代技术,更为作品插上科技的翅膀。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使用高科技手段,运用声、影、光、电等设备创新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这是改变原有路径依赖创造出的新的逻辑闭环。”

而正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表达相融合,让“国风”获得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青睐。

中原文化是怎么粉到你的?

文化开始越来越成为河南的招牌。

年第一季度,河南共接待游客2亿人次,全国排名第二。6月14日,携程发布《年端午假期旅行大数据报告》,郑州首次入围端午热门前十目的地,最受欢迎的景点是河南博物院。

为什么河南的文化会如此引人瞩目?在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程民生教授细数起它与中华文化的渊源。

“考古上,中国的文明起源像‘满天星’一样散开。但中原地区率先建立了国家,也是华夏文明比较集中的源头。”程民生教授说道,“此外,八大古都中,有一半在河南。从狭义上来说,中原地区的中心就在河南。”

在河南,史前遗址就有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是汉族先民的痕迹。

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比如为农耕而生的“二十四节气”,也恰恰在中原地区表现得最为准确。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脉。后来,南方文化、游牧文化也融合了进来,但还是以中原的汉文化为核心。”宋史正是程民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他以宋朝为例,“南宋时,中原文化辐射到了临安。临安作为行都,是以汴京为摹本的。这是一场搬家式的迁移,保留了原先的习俗、口语等等。”

因此,说起中原文化,杭州人也不会陌生。片儿川就有两大中原元素:儿尾词和面食。

片儿川CFP供图

复旦大学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教授曾指出:杭州话自南宋以来就有大量儿尾词。这就和南宋迁移有关。

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查考,临安移民的76%来自河南,其中绝大多数又来自开封,使得临安加入了北方方言区。

之后,杭州又重新受到吴语区影响,但儿尾音与其他吴语区仍旧不一样:其他吴语区会出现白读,但杭州话里,不管哪个词,尾巴的“儿”字就是只有一个音。

杭州的儿尾词也出现得格外频繁,人家说罐头,杭州说罐儿;人家说帽子,杭州还说帽儿。

此外,有学者考,北宋时南方吃稻米,北方吃粟麦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但到了南宋,面食的风尚随着移民一块来到了临安,以至于绍兴初年麦子供不应求,一度涨到了每斛上万文钱。等到孝宗时期,麦子广泛种植,一碗面只要30文,就成了大众食物。

杭州,只是中原文化向外辐射的一例。多种文化交融,最终超越地域,在各处都留下了共同的民族记忆——中原文化,也成了大家都感到熟悉、亲近的记忆。

于是,在国风文化风口的大背景下,当积淀丰厚的中原文化,以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时,屡屡“出圈”也就不足为奇了。简单说就是,喜欢=熟悉+意外。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洛神水赋背后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