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红色血脉在延续广州农讲所凭什么吸引年轻
TUhjnbcbe - 2022/12/7 21:06: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孙磊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陶奕燃实习生陈一典

“看镜头,手扶着墙,身体侧一点,腿往前伸。”在广州繁华的闹市中心藏着一个“小故宫”,红墙*瓦、古朴庄重、绿树成荫,每天都吸引着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这座“小故宫”就是广州市民非常熟悉的农讲所纪念馆(下称“农讲所”)。年,毛泽东在此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多名农民运动骨干,毕业后他们奔赴全国,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

如今,农讲所化身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开笔礼、成人礼、国学讲堂等特色实践活动和讲座,延续着红色血脉。

往昔峥嵘被称为“中国农讲所的母校”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红色文化,农讲所就是历史见证。

农讲所旧址始建于年,原为番禺学宫,明清时期是培养儒家生员和祭祀孔子以及先贤名儒的所在地,也是广州城区现存的唯一学宫。

年6月30日,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第39次会议决定接受林伯渠、彭湃等人的提议,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年,毛泽东在此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彭湃、恽代英、萧楚女、李立三、阮啸仙、张秋人等21位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共产*员和国民*左派人士担任教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学员,在这里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与方法,接受严格的*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

从年7月至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举办了六届。其中,第六届共培养了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宣传农运理论,发展*的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发展。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农讲所教员和学员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

后来,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依据广州办学模式在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等地创办地方性农讲所,故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被称为“中国农讲所的母校”。

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建立,周恩来亲笔手书纪念馆馆名。年,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神传承兼具红色基因和传统历史文化

“下一站,农讲所。”从广州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C出站口出来,步行大约米,红墙*瓦的农讲所跃入眼帘。记者来到正门口,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门额上悬挂着周恩来手书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横匾。

“这个是我们农讲所的镇馆之宝。”农讲所馆长颜晖表示,农讲所镇馆之宝有两件,一个就是门口周恩来亲笔手书的纪念馆馆名,另一个是毛泽东做所长时亲自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

“这套丛刊原来是准备出52期的,后来出了26期,一部分是当时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写的文章,一部分是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的文章。”颜晖表示,这套丛刊的出版,改变了以前研究农民问题资料匮乏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农民问题丛刊》展柜前,记者碰到不少穿着绿色马甲的中小学生仰头看墙上农民运动讲习所曾经的办学情况。广东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郑莉表示,今年广东省博物馆寒假研学线路的最后一站是“行走越秀——追寻薪火印记”,农讲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馆,带孩子们参观是想向他们传达中国革命人追寻理想与光明的精神,让孩子们明白广州是如何从历史中走过来的。

吸引学生前来参观的除了红色文化,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穿过纪念馆门楼,*色的“番禺学宫”四个字悬挂在红色的屋檐上,农讲所原为番禺学宫,从唐朝全面推行科举考试开始,学宫实行庙学合一制度,这里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学子求学的场所。

如今,农讲所化身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系列特色活动

如今,农讲所化身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系列特色活动

颜晖介绍,农讲所依托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于4年在全国率先恢复了古代礼仪“开笔礼”,还开展了成人礼、国学讲堂等特色实践活动和讲座,让孩子们能在革命纪念馆中亲身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农讲所的“高颜值”也吸引了大量前来拍照打卡的年轻人。“现在很多人把农讲所称之为‘小故宫’,我也挺自豪的。”颜晖说,现在农讲所最受欢迎的就是所内的两面红墙。

从学宫到红色教育基地再到网红打卡地,农讲所的功能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革命精神在此弘扬,红色血脉在这里延续。

对话守护者拓宽展陈方式“活化”红色资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作为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拥有诸多红色教育基地,与其他基地相比,农讲所有何特色?

颜晖:农讲所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建筑本身,它是旧址、原址,而且位于广州市的正中心。其次,除了红色文化,农讲所还是一个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孔庙,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广州农讲所在年之前是一座孔庙,这是农讲所非常重要的特点。另外,农讲所蕴含着传统文化。农讲所纪念馆从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恢复了古代礼仪“开笔礼”。

羊城晚报·羊城派: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讲所在当下该如何“活化”宝贵的红色资源?

颜晖:“活化”是当下各个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因为现在吸引眼球的东西太多了,农讲所单纯靠传统的方式发展是行不通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在努力拓展新的展出方式,声光电多媒体形式都要有,同时我们也在进行文创开发、云展览等各种各样的探索。

农讲所想要吸引线上线下的观众,最重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展陈。现在博物馆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策展人”,办什么展览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如何吸引观众也非常考究,农讲所每年至少有一到两个展览是亮点,在社会上能引起较大的反响。比如年,农讲所与国家博物馆联合推出了“复兴之路”广州展,吸引了17.5万人次参观,观众人数创下农讲所专题展览新高。

去年,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在农讲所大成殿开展,尽管题材非常小众,但是影响很大,广州市*府在此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和专场座谈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尽管时间不长,但在年至年间,中国先后有20批0余人赴法勤工俭学,包括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邓小平、陈毅等革命领袖,他们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魏礼园

审签

魏礼园

实习生

余小江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血脉在延续广州农讲所凭什么吸引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