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连着几天大到暴雨,广州人早已见多不怪。既然有雨季的水上大戏,也就有各个地标变身水城威尼斯的实拍,对应大街小巷“开船+捞鱼”基本操作。又到了“落雨大水浸街”的日子,要不这次换个过法?不拍各个地标变身水城威尼斯,不在大街小巷搞“开船+捞鱼”基本操作,躲到东濠涌博物馆,看看过去的广州水城,如何?
但凡说到多水的地方,人们第一印象总是江南水乡。在东濠涌博物馆,会看到吊脚楼、瓜果艇等如今几乎看不到的东西;一串对水城广州的形容,如“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岸上不如船上乐,青山绿水是儿家”,气象最大的当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广州!
东濠涌博物馆,瓜果艇模型诗句里说的”六脉“,即广州城在宋代就筑起的六条排水渠,城内雨水、污水由街道小渠流入六脉渠,排入东濠、西濠、清水濠、南濠四大城濠,最后流入珠江。此外,在广州城墙东、西、南各门河涌出口,设有“水关”;除了四大城濠,还有驷马涌、荔湾涌和五秀湿地等,都可以起到排洪泄洪作用。因此古时的广州城,水浸并非家常便饭。
所以《落雨大》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谁写的?哪一年写的?现在仍查不到,能确定的信息是:这是清末民初在广州西关风靡街头巷尾的“口水歌”。反正广州水浸少不了西关,但歌中的“水浸街”概念和现在夸张的“看海”并不同,旧时西关水浸街,两三个小时水就可以退去,“水位”正好适合儿童戏水。老西关把每年农历四月的雨叫做“龙舟水”,七月的称为“烧衣水”。每次水浸后,西关的小孩子们就在水里走着玩,划出道道水纹,宛如耕田,亦称“耕水”。如果龙舟节遇上水浸,小伙伴们就“耕水”出去看龙舟。爱恶作剧的小孩就把街上的雨水你浇我我浇你,齐齐冲个龙舟凉,欢乐不逊泼水节。那时浸街的水是很干净的,大家可以放心玩。
东濠涌博物馆,西关水浸街老照片《落雨大》还有另一个版本——水浸后看西关小姐出街。两个下人各端一张凳,一前一后地挪动,时尚的西关小姐穿着花鞋,从后一张凳子跨到前一张凳子上,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落雨大,水浸街,小姐担遮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衣裙,落车逛街小心行。”上下九步行街的西关风情雕塑群像中就有一个是下雨时出街的西关小姐,不过不是刻画她踩着凳子走路,而是简化成了坐*包车出游。
当然,除了以上欢乐的“水浸街”景象,还有灾难性的水浸街,例如年7月持续7天7夜、造成死伤人数约10万人的广州乙卯大水。它是珠江流域记录的最严重水灾。不过,在东濠涌博物馆里,只有一些长堤水浸街的老照片。真有兴趣探究乙卯大水水位的话,可以去荔湾泮塘五约,那边有一座老屋,外墙上一块砖有当时的水位标记“大水,四国尺”字样。该砖离地高达两米四,并且当时泮塘五约的地面并没现在这个高度。
泮塘五约老屋水位标记最后,东濠涌博物馆里展示的“远古防水浸基建”对现代广州人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它,也许没有欢乐的粤语儿歌经典《落雨大》,亚运开幕式序曲要换成别的粤语歌;有着这些看似老旧实际好用的排水系统,“水浸街”才能不超出小打小闹的范围,不但不给平民生活带来困难,反而增添了他们“耕水”、“洗龙舟水”等生活乐趣。以前的水城人民也是很会玩的!
广州亚运开幕式序曲《落雨大》部分图片来自信息时报、羊城晚报,侵删。